《入行論》中常講這個道理,遇到問題不要感覺到受不了。因為問題它已經存在,為什麼不去接受它呢?

       譬如火性是熾熱理,碰到火而被燒灼,我們不會生氣,因為知道火本身就是這樣的。若有人受不了火的熾燃性,這個人是不是很笨?遇到了問題,既然它已經是問題,當然就會苦。

       在受苦的當下,卻痛苦於它的苦性,就會感覺到更加受不了。不要接受不了,苦就是苦,問題就是問題,不要從抗拒接受它的角度來看它。

       遇到問題受不了的原因在哪裡?原因是我們沒有認清楚問題是怎麼產生的。我們接受不了,因為我們認為它不可能出現或者自己不應該遇到。苦就從這種不應該、不可能的心態中產生出來。

       這是一種什麼心態?這種心態來源於認為這個問題不可能出現。因為有了這樣的認定,當問題出現時,感覺它好像是從天上突然掉下來似的,因此不能接受。

       因為我們看待問題時認為它是獨立存在的,沒有認識到問題是因為眾多因緣具足之後才出現的。我們不是這樣看待它,我們只覺得它好像是從天而降,甫一出現,它就是獨立的。因為有了這樣認定,我們便接受不了。

       假使我們觀察到,它要靠很多因緣具足才會出現。沒有任一個果的呈現來自於獨立自主的能力,它並不具備獨立自主的力量,它是因為因緣具足之後而慢慢出現的。所以,若要生氣的話,就要牽涉到成辦這個果的眾多因緣。那樣的話,令我生氣的範圍就變得無量無邊了,故不應這樣而生嗔。

       因為那些問題並非獨立自主地出現,它沒有自主性及自由性。我為何要對它生起“你不應該出現,不應該獨立自主地出現在我面前”的想法?這麼想是不對的,這個果的後面其實有很多因、很多緣,這些慢慢都具足之後問題才出現的。

       所以,不可以執著某個因對我如何。不可以把某個因或某個緣視為獨立的存在。

       譬如一個生嗔的人,他並沒有想自己要生嗔。沒有誰會喜歡生氣,一個人生氣是他自己主動選擇的嗎?不可能。他也沒有自主力,被各種因緣所控制,沒有自由。因為問題是在很多因緣具足下才出現的,所以不可以想:對方如何如何地對自己不好,沒有任何一個問題是獨立的。不要這麼認為: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結果,這個結果具備獨立的能力,它自主並突然地從天而降。這麼想是不對的。

       這些思維並不是我們馬上可以做到的,所以在未生嗔或嗔恨心還不那麼嚴重,心比較平靜時,我們要常常思維關於貪心及嗔心的道理。

       常常思維,慢慢就能熟悉它們,嗔恨心是什麼樣子?貪心是什麼樣子?對它們就不會那麼陌生,知己知彼--不至於它們甫一出現,我們就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心。

       因為對它們已經熟悉的緣故:當嗔恨心生起時,自己已有準備,知道它來了,它為什麼會出現?每個步驟是怎樣發生的?就不至於因為太陌生,而對它束手無策。

       它是怎麼變化的?以前我只能被它牽著跑,現在慢慢地我們能控制它。

       所以當遇到問題時,我們首先要能夠接受它,不要產生它是獨立存在的看法。要去除掉這種錯誤的看法。

       我們之前講過,貪嗔有什麼樣的過患?多思維它的缺點,它是怎樣破壞我們的善根習氣,並且儘量少生氣。佛教徒更不應生嗔,因為我們都知道修行就是要培養慈悲心。

       嗔恨與慈悲,我們要怎麼去辨析它們呢?當我們遇到修行人時,我們會比較少機會緣他生悲心,也不會起嗔恨心。那麼,什麼時候容易生嗔恨心呢?什麼時候我們要修悲心呢?當遇到惡人或印象不好的人時,那時候我們要修悲心及修忍。

       遇到其他對境,如上師、朋友或印象好的人時,我們不會生嗔恨,所以也沒有什麼修悲修忍的機會。

       遇到印象不好的人,正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。遇到這種情形,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對他生嗔;進一步,要包容他人的缺點,最好能跟著生起慈心與悲心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~節選自雪歌仁波切【十二緣起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