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「眾生很注重自己的離苦得樂,佛法本身完全是為離苦得樂而開示,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東西。」
- 「心的食物是一種感受,佛法裡面,這個感受是非常豐富的, 所以,菩提心是最好的,沒有比菩提心更能推動我們的精神了。」
- 對自己不關心的人,怎麼可能關心別人。就如同,內心希望自己能出離的人,才可能去幫助別人也出離。
- 眾生想要離開的痛苦有多少,我們發菩提心就要這麼多; 眾生想要的快樂有多少,我們發的菩提心就要這麼多。眾生要離開的痛苦在哪裡,菩提心就在那裡; 眾生想要的快樂在哪裡,菩提心就要在那裡。
- 我們會說:「我是愛你的,所以你不能這樣做。」實際上,我們愛的只是自己。因為,我愛執的當下,貪心就出現了。我們有沒有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?並沒有。我們一直早在自己想法的路上,要成就自己的想法而已。
- 煩惱裡面繫縛力最強的就是「愛」,一感受到「受」---「我喜不喜歡」、「我要不要」的「愛」就會生起,然後,執著心就會再加強,就像油滴在白紙上,慢慢滲透深入。
- 如果沒有苦難,就不叫輪迴了,如果好好認識輪迴的體性,就不會有太多抱怨,心裡沒有輪迴這個概念的時候,才會抱怨。
- 我們沒學佛之前,不會看到別人的缺點,現在學習了佛法之後,很會看別人的缺點,自己會生起很大的煩惱,然後造更多惡業,這就是「人」與「法」脫節的徵兆!
-
什麼是「知苦」?身處輪迴之中,無明的我們無法覺察輪迴的真面目,而被種種美麗的假相騙的團團轉。輪迴的美滿,總是顯現出快樂美好的一面,迷惑的眾生,看不清楚。所以世尊特別教導我們:「眾生!你們要聰明一點!面對輪迴的圓滿,要用智慧觀照啊!」
-
所謂「皈依法」,是指在我們的心相續中生起「法」的證量,是它給予我們庇護,而不是外面擺上一部經典,每天向它頂禮供養才叫「皈依法」,那不是真正的「皈依法」。
-
我們在享受快樂的時候,不要覺得自己有多厲害,而是要感謝過去所造的善業,和引導自己行善的上師三寶,還有行善的對境--眾生,還要感謝他們!
-
苦難對修行人來說,具有四種功德:一是可以幫助我們生起出離輪迴之心;二是可以消除我們驕慢的煩惱心;三是可以讓我們生起利眾的大悲心;四是激勵我們斷惡行善。
-
能改變我們內心的煩惱和習氣的教誡,才是最殊勝的教誡。如果沒有點出我們身語意的不當之處,對於改變煩惱沒有任何幫助,不管講的多精彩,都算不上是殊勝的教誡。因為,最殊勝的教誡,能讓我們精準地對治自己的缺點。
- 學佛的關鍵是「對治煩惱」,如果不能清晰認知這點,所學的法就會成為煩惱的朋友,學得越多,我執越大!但凡是超勝於他人的優點,都有可能成為堅固我執的憑藉。
- 我們辛勤忙碌追求世間法,就像在撥已經沒有米的米糠,人家看了會笑說:「你閒著沒事啊!裡面都已經沒有米了!」所有的世間法就像糟糠一樣,沒有甚麼意義,而我們卻還在撥動。
- 我們總會說:「等以後有時間再修持」,雖然每個人都這樣想,可是在找到修持時間之前,可能就已經死掉了,所以,要把握現在的機會修學佛法。
- 在眾多的過失中,因為能摧毀善根,瞋被視為最大的罪惡。不悅意是導致瞋心生起的直接原因,故此,好的修行人常懷喜悅心。
- 現在很多人喜歡到處尋找能給自己傳授祕訣的上師,似乎只要得到密傳就會成就一樣。殊不知,能融入心續的才是口訣,若能與修心結合,一切佛法都是口訣。
- 對於佛法的學習,如果只是簡單地理解知識,或許不需要過多的福報。但若想在內心生起佛法的修慧證德,就必須積累大量福德才可以做到。因此三大寺非常重視對福德資量的積累。
- 佛法無處不在的,但能不能得到佛的加持,要看自己的心,當我們的心有正面力量的時候,就會吸收到佛陀圓滿的能量,就會得到佛陀的加持。
- 不少同學信仰佛教很久了,每天也都念誦經咒等功課,這都是認真修行的表現。但如果沒有學習類似(宗義)等智慧,就只是形象上的修行,很難做到真正的修行。真正修行的前提,一定是要好好學習。
- 我們佛教徒做事的原則是甚麼?如果對眼前和長遠來說都是有利的事,必須做!如果對眼前和長遠都無利的事,一定不要做!如果對眼前無利對長遠有利的事,也必須做!如果對眼前有利對長遠無利的事,我們要與普通人的決定相反,選擇不做!
-
眾生離苦得樂的渴望,自無始以來,剎那未曾暫歇過,直到來世和來世的來世......末法時期,眾生的煩惱非常熾盛,諸佛深感無能為力,唯有世尊釋迦牟尼佛,勇敢地扛下這個度眾的任務,世間才出現了初轉法輪的四聖諦!
-
若要使講、聞的佛法真正生效,不在空間,而在於師徒的內心,如果各自的內心都不合格,就算住在同一間屋子裡,也很難產生傳承的關係。真正的傳法是弟子要懂得所傳的這個法,這就需要長期的學習。對大部分在家的佛教徒來說,透過網路聽聞佛法,是非常好的一種學法途徑。
-
一旦我們把佛的教法拿來實修,佛所說的任何教法都絕對是我們所需要的,不會有某部分需要而某部分不需要。如同坐墊只要一角被拿起,整塊就都會被拿起,不會僅只一角被拿起一樣。由此可見,佛所說的教法無一是所應捨棄者。這就是阿底峽尊者以四方大道受持一切三藏佛法的精隨內涵。
-
出離心為什麼這麼重要,宗喀巴大師在《廣論》中說:「出離心若僅止於言辭上,你的悲心也就僅止於言辭上,菩提心亦復如是。所以,一定要先生起出離心。」。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後,曾這樣教訓西藏人:「西藏的菩薩都說要證得佛果,可是,卻很少說要發起悲心、升起出離心。沒有出離心、悲心、菩提心,是不可能有佛果的。」
-
如昔恭巴云:「余未嘗有一次不先修無常而後說法也」我們一定要設法使無常的心生起,如果我們今天為了利養而說法,把法給出去而把利養收進來,這不就是販賣佛法嗎?這當然是有過失的,是罪惡的!如果把比佛更為珍貴的法寶以買賣的方式給出去,這是最極惡劣的行徑了!
-
如果我們以一個正確、善良的心說法,就是以一個能調伏教化自己的心,及能調伏教化他人的心來說法時,很自然就能淨除煩惱,斷除愛我執。對於所有的教授內容就不易忘失,而很自然地記在心中。因為,說法時是以轉心為目的而說,因此,說法的同時也是在省察自己的心,心就很自然地處於正念當中,由於正念,我們就能不忘所緣境。
- 世間慧,指的是世間正知見。而世間正知見,所指的就是認同業果的見解。我們在輪迴中,如何能不墮惡趣而投生善趣?端賴於業果部分的取捨。對於應修則取,應捨則斷,透過業果的如理行持,我們便能夠一直得到善所依身。
- 無論是依著般若波羅蜜多乘來淨化罪障,還是依著金剛乘來淨化罪障,在淨化罪障的同時,我們也需要一塊肥沃的福田,那就是上師。依止上師是非常重要的,如是一位我們所要依止的上師,就了義而言,他與佛是無二無別的,就不了義而言,他是所依化機的不同程度而示現出不同的形象。
- 上師屬於哪個宗派部不重要,只要他的心相續中以生起強烈的出離心,並能認真修法,煩惱非常弱,如理守戒又無惡行,心中又具有菩提心,就值得我們去依止。如果他具足了前面幾項,卻缺乏菩提心的話,那也不值得我們去依止!
- 緣起是甚麼?略講就是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這兩句。「此有故彼有」講的是未來,比如從「無明」會生甚麼?「此生故彼生」是講從「老死」往前推,前面一定生過「生」、「有」,「有」前面一定生過「取」,「取」前面一定生過「愛」,就是這樣從果推因。
- 先想果的過患,還是因的過患呢?肯定是先想果的過患。果的過患,在自己和別人的身上都有體現,進而思考整個輪迴的問題,這是修苦諦。有了厭離輪迴的心,再想這個苦是從何而來的?把因認出來。要特別想一想煩惱的過患和嚴重性,這是修集諦。苦集二諦,應如是修。
- 不單單佛陀的果位是為自己好,佛陀果位前面的這條大乘道本身也對自己好,並且大乘道前面的慈心、悲心也都是對自己最好的!所以,從慈心、悲心、大乘之路開始,一直到最後佛陀的果位,一切都是對自己最好的!有了這樣的認知,我們才會全心全意地投入大乘的修行!
- 有些人想修持密宗,密法中最高的是「無上密續」,修持無上法有一個基本要求,而且一定要有的,就是心中至少要修持「皈依三寶」和「菩提心」,才能觀修無上密續的本尊。由於修持無上密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證得很高的果位,如果沒有具備這些基本修持,而只是觀修本尊,可能原本希望成就,卻反而有墮入三惡道的危險。
- 請轉法輪的用意是,請求諸佛菩薩慈悲對我們轉法輪,開示教法,而不是單單只念「請法轉輪」這句話而已。把佛所轉法輪的經典真正研讀一番,才是請轉法輪的意思。常常翻閱經典就是對自己轉法輪,佛已經對這個世界轉了法輪,自己的法輪要自己去轉動。
- 了解四聖諦,才會了解法寶,才能真正看到一個解脫的方式。認識了法寶,才會認識佛寶與僧寶。如果不了解四聖諦,內心就無法生起對三寶的皈依心,解脫道更是無所談起。
- 不單單佛陀的果位是為自己好,佛陀果位面前的這條大道本身也對自己好,並且大乘道前面的慈心、悲心也都是對自己最好的!所以,從慈心、悲心、大乘之路開始,一直到最後佛陀的果位,一切都是對自己最好的!有了這樣的認知,我們才會全心全意地投入大乘的修行。
- 先想果的過患,還是因的過患?肯定是先想果的過患。果的過患,在自己和別人的身上都有體現,進而思考整個輪迴的問題,這是修苦諦。有了厭離輪迴的心,再想這個苦是從何而來的?把因認出來。要特別想一想煩惱的過患和嚴重性,這是修集諦。苦集二諦,應如是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