叩鐘釋疑

我有受到灌頂嗎?

【問】 若沒有受過無上密大灌頂,但去參加了無上密隨許灌頂的法會(例如:孜達瑪尼度母的隨許灌頂),這樣是不是不算得到灌頂,也不可以修自生本尊?

【答】是的,這樣不算得到灌頂,不可以修自生本尊。
 
【問】但如果以為已經受了無上密的灌頂,於是就開始唸誦《六座瑜珈》,那這樣會不會有過失呢?是否需要念什麼懺悔儀軌呢?
 
【答】這樣是有過失,但不嚴重,念百字明可以懺悔。

依止上師是對法的渴求還是尋求依靠

【問】:我覺得有時候很難分辨清楚我們想要依靠一個善知識,是因為我們內心對於法有渴求,還是因為我們想要一個有依靠的感覺。對於一個學法的人來說,我們到底要怎樣檢查我們的心,我現在依止上師是為了學法或只是要上師關愛的眼神呢?要如何分別?我們自己應該如何淨化呢?

【答】:事實上,這兩種是有很清楚的分辨的。第一個是真正帶著虔誠的心、帶著為了法的恭敬心來依止上師,這是正確的。

       第二種則只是一個依靠的心,這種依靠的心可以說是對於此生耽著的心,只是在此生當中的一種貪戀、貪著而已,這是不如法的,是我們不要的。

       宗喀巴大師圓寂之後,克主傑大師不斷地祈請,為什麼他會如此至誠來祈請呢?在法上來講,他真的是希望再見到宗喀巴大師,因為宗喀巴大師的法真的是太殊勝了,而且是非常有利益的。

       他為了這個法,他具備了信心,因此就想著要再見到宗喀巴大師。他不是為了他自己,也不只是對於此生情愛方面的執著而已,而是真正為了法而生起的這種心。

       剛剛所提到依靠的心,事實上就是一般世間人會有的執著、愛戀、依靠,這是我們不要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出處《雪歌仁寶齊》微信公眾號

執著時念心經,沒有效?!

【問】:我們的煩惱都是來自於自己內心的貪、嗔,在生活當中,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,我們都會碰到的一些自己很執著的對境,雖然我有念: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… 」可是在現實中,在掌握這方面我確實有點困難,我還是不能做到五蘊皆空。尤其是遇到自己很喜歡的東西或者是自己很不喜歡的東西時,就無法突破這個瓶頸,雖然我還是會念心經,但還是不能很好的去解決自己的煩惱。我想問師父,在這方面,對於我們生活上的一些問題,《心經》如何能幫助我們呢?請師父慈悲開示。

【答】:哎喲,我也有一樣的問題,哈哈,這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!我們生起煩惱的時候,都很難控制。學佛法是要有耐心,因為我們貪嗔癡的問題是無始以來帶來的,但我們學佛是這幾年才學的,這幾年裡面一天你能學多少?修多少?可以比較一下。我們要改變無始劫以來的這個習氣,不是那麼容易的。所以,一定要有耐心,慢慢的學習,不可以想說:“我馬上就可以用到,馬上就可以改變”。這種改變可能是要十年、二十年,慢慢的串習、串習的修行結果。我們會進步,但要想自己馬上就有改變,這是很難的。我們回頭看看,把十年之前的自己跟現的自己做對比,應該都有一點點進步,這是自己看得出來的。所以我們更要為自己加油、繼續往前走!不要想:“我現在沒有辦法修,好像沒有什麼作用……”就把放棄學佛,這是不可以的,一定要往前走。

我們平常念《心經》或者是在佛堂打坐的時候,自己覺得:“我已經修得不錯了。”但是,煩惱境出現的時候,我們的表現還是一個凡夫。在佛堂裡有「我修行得不錯」的這種想法,有這種慢心的話,面對煩惱境的時候就要問自己:“我能不能有這種傲慢?我能不能有這種想法?”那個時候就是自己考驗自己的時候,要對自己說:“你在佛堂裡是那麼乖,有那麼好的一個修行的樣子,現在面對煩惱境的時候,你更要加油!”要這樣來鼓勵自己。如果沒有辦法對治煩惱,就說明了自己的修行還非常差勁,還得努力。

所以,平常我們心裡要有一個正知,要時時提醒自己:“面對煩惱境的時候,我要把自己的修行功夫給煩惱看!要給我的同學看!要給自己的先生看!要給自己的太太看!讓他們看看我修行的功夫已經達到哪裡!”平常我們要有這種準備,要常常提醒自己,這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平常我們念《心經》的時候,心裡要想:“我在什麽時間,與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講話的時候我有多執著;我要對佛菩薩說聲對不起。您們一直為我開示:「五蘊皆空」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等空性的道理,但是,面對煩惱境的當下我沒有做到。現在我於佛菩薩您們面前懺悔,請您們加持,下次當我再遇到這種對境的時候,我能有力量來面對!“然後就念《心經》數十、百、千遍,用這個法供養給佛菩薩,並在佛菩薩面前好好的祈求。

另一邊,也要認出煩惱的過患,對煩惱生起厭惡之心:“煩惱你讓我執著!讓我這麼愚笨!讓我完全沒有智慧!讓我不去思考佛菩薩為我開示的《心經》這些道理……“從自己對煩惱「厭恨」的這種角度去念《心經》。

自己在佛堂裡做功課的時候,像這樣一直祈求的話,一定會進步!下次這個煩惱境出現的時候,就不會那麼嚴重,就會減少一點點,可能時間會短一些,以前是兩個小時、三個小時,現在可能變成半個小時就過了,就會有這種改變。

另外,我們也要瞭解,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,不是馬上就能改變的。但是我們一直這樣去修,可能幾個月、一年、兩年…,這樣往前走,一直去修,是一定會改變的。

平常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,有一些事情剛開始出現的時候,我們很激動,無法接受,但過兩、三天之後,好像可以接受了的樣子。這也說明長時的串習是有效果的。所以,如果我們日積月累的修行的話,是一定可以改變的。
(摘自2009 仁波切講《心經》)

求不得解脫算不算苦?

§§叩鐘釋疑§§

:想學習佛法卻無法學,或想求解脫卻沒有辦法解脫,算不算一種求不得苦?

:關於這個問題,首先要關心的是,對於該追求的解脫,是否有清楚的認識。

    若所求的解脫建立在錯誤的認識上,那麼,在追求時,一定沒有快樂可言。

    若是正確的解脫,由於認識正確,內心裡自然會生起信心。所以,對解脫要有正確的認識。“我可不可能解脫?”不要誤以為解脫是去另一個地方。各位可能都聽到一些關於解脫的故事,如果對於解脫的認識是建立在這些故事上,就很不保險。因為,故事是故事,誰知道是真是假。

    但是,解脫果位的存在與否,卻是可以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。讓我們看自己內心的煩惱,有沒有斷除的可能。如果自己下過功夫修行,就會明白煩惱是可以調伏的,至少,它不再像未修行前那麼猛厲。學佛前後,自己的個性也有些轉變,嗔心雖然還是有,但是嗔心生起的時間較短,也不會那麼恐怖,比以前輕多了。

    透過自己的歷程,慢慢會生起信心,相信“只要繼續修行,有朝一日,煩惱是可以斷除的!”如此,就會對解脫有信心,這就是對解脫有認識。

    當我們認識:“我的心那麼煩、那麼苦,那是能夠斷掉的!這是有可能的!”從這個角度看,就算是認得解脫了。

    被煩惱所擾的困惑,原來是可以被擺脫的。於是,我們生起想要求解脫的心。雖然不可能立刻如願的達到目標,因為,目標的達成必須靠如實的修行。但是,只要認識到:“我的我執、煩惱,有斷除的可能性”,就會使求解脫的信心更強。因為,對於這條路的開展——從現在內心很煩惱、很苦的狀態怎麼離開的這條道路,心裡已有藍圖了。那時,你的信心會很強,愈來愈篤定,看到這條“離開心很煩、很苦”的路,心真的會很快樂。以這樣的心態求解脫,雖然暫時求不得,但這求不得,是不會讓我們苦的。

    例如,要修想修卻無法修的苦,就像因悲心而產生的苦,它是一種勇敢的苦,是一種在自己有計劃、規劃的情況下,我接受這個苦的感覺。這時,這種苦,不會讓人覺得自己的信心不見了、力量都消失了,我們平常的苦就是如此。

    認得了解脫,我有信心了,雖然現在還無法做到,但是,因為自己一定能、一定會做,在這樣的心情下所產生的苦,與一般在貪欲推動下所產生的求不得苦,很不相同。

「智者」與「善士」有何不同?

問:宗大師在《廣論毗婆舍那》裡提到,要學習毗婆舍那其中有個條件是要「親近無倒了達佛語宗要之智者(p401),而在《廣論》的「歸依學處」中(p106)也提到要「親近善士」,「智者」與「善士」有不一樣嗎?

答:不一樣,現在不只講廣行方便的法,這裡是特別講深見空性的法,與廣行方便的法不一樣,因為它特別的難,特別需要邏輯,一定要透過廣大的聞思,正確增長我們的智慧。因此,這個老師需要非常通達整個空性的法,或是了義的法。這裡所強調的是我們學習身建空性法的時候,不像廣行方便的法,廣行方便的法沒有那麼的深,也不太需要邏輯,也不需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解釋。這裡是指需要一位能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補特伽羅行者,才能夠找到空性的見解。

不一樣的原因,是因為現在我們所要依止的善知識是不顛倒的、能夠通達佛陀教言關鍵的一位學者。佛陀所開示的教言裡,佛語重要的關鍵就是無自性--空性的意義,當然也開示了「我」也存在,「自性」也存在,但是其中的宗要關鍵(心要)就是空性的意義,沒有「我」、沒有「自性」,這部分善知識要徹底通達了解,我所要依止的就是這樣一位善知識。

前面「歸依學處」所談的是指,我學習佛法要依靠的善知識的條件是甚麼?但是,弟子需不需要對討論廣大聞思的部分,前面並沒有談到,因為前面是屬於廣大行,所以沒有那麼強調。但是,現在要學的是甚深空性(甚深見地)的部分,所以特別強調要依賴的老師應當要齊備甚麼條件,以及弟子自己要做甚麼事情。

前面講的是依止三寶的緣故,上師就可以代表佛寶,他所開示的佛法我們跟著他修行也會堅固,就是法寶的代表,然後他也當我們的老師,也是僧寶的代表。所以我們依止三寶的學處,也需要好好的跟隨上師的意思。並沒有特別說明上師需要具備通達空性、了義不了義的經論條件,也沒有說我們要尋找這樣的老師。而現在所要尋找的老師就強調需要甚麼的條件,找到之後,我們要好好跟著他,特別對於了義的法要廣大的聞,並且從自己的內心深入的思考,並生起定解,這樣之後,我們就會產生空性的見解,這就是不一樣。

如果,這裡是為廣行的法,宗大師就不會講這些,因為廣行的法並沒有區分小乘的宗義,大乘的宗義,甚麼都沒有區分。小乘的宗義也會講菩提心,廣行的法都講,毗婆沙宗、經部宗也都會講,大乘的宗義也都會講,廣行的法也沒有區分了義不了義,邏輯推理也不需要那麼強調。

空性的法是如所有性,法是怎麼存在?究竟體性是甚麼?這是要邏輯性的,不是從方便的角度講的,就我們瞭解的角度也不是從方便的角度可以理解的。如果要如理了解,一定要有邏輯性,所以,邏輯一定要最正確、最標準的,因此,就要跟隨龍樹、月稱菩薩,才會達到最標準的「應成」思想。

(本文節錄自2009年8月28日廣論毗婆舍那課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