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為2022/02/25仁波切對廣論研討班段落總結之開示)

5.皈依貫穿三士道
        所以,假如我們的目的是“我們的心續中要生起菩提心”,為此怎麼樣皈依三寶?這個你要懂。
        一樣地,比如你的目的是要生起出離心,那你的皈依三寶怎麼解釋?你的目的是要生起空正見,那你的皈依三寶怎麼解釋?你的目的是要成佛,那皈依三寶是怎麼解釋?所以,這個皈依三寶是處處都可以連結,不管你修的是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,是顯教、密教,或者是哪一個法門,一切都存在于皈依的修行當中,沒有一個不是皈依的修行。
        可能有一兩個同學聽過,洛色林有一位很有名的格西老和尚,他把《辯了不了義善說藏論》翻譯成了梵文,尊者對他也特別重視。尊者有一次跟他在佛法上問答,那位格西就跟尊者講這樣一個觀念:“皈依的修行可以涵蓋一切”,尊者聽到後就覺得太滿意了!心裡面太歡喜了!尊者覺得這位格西的觀念太對了,尊者在大眾中也有提到。確實是這樣。
        所以我們學皈依了之後,皈依的用處是,皈依可以讓你掌握整個修行的架構。我們常常說的“依靠三寶,什麼都可以成辦”是什麼意思?就是剛才說的,比如你的目標是什麼,對這個你要懂怎麼依三寶的道理。這個懂的話,你就可以理解:確實皈依的修行可以涵蓋一切的修行。我就大概提醒你們注意這點,其它沒有必要講很多。你們有沒有問題?


三、問答
(一)問題一:佛的語功德

        同學問:有兩個問題:1.在佛的語功德部分有講到,佛“以一言音答一切問”, 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,他怎麼可以在眾生的心續中各隨自意悟解,初學者要從什麼角度去理解這個不可思議之處?2.我們在學攝類學的時候,有境分為心、補特伽羅、能詮聲。佛是一切遍智,一切遍智應該是現前知,那佛的“一音”是不是能詮聲?

        仁波切答:沒有瞭解真正的佛的境界的話,這些道理就很難理解。當然,佛的境界是我們成佛了之後才知道的。大家讀過《菩提道次第》,都知道要成佛必須要修密。一樣的道理,真正成佛的時候是什麼樣子,密法裡面才會明白這個道理。如果你不碰密法,以顯教來看的話,這些太神奇、無法理解。所以必須要懂一點密法的基礎,才會對佛的境界有一點理解。
        為什麼呢?因為真正成佛是依靠密法才能成佛。一樣,密法中才會講到佛的境界中一些關鍵的東西。你們有可能聽過,尊者常常有講:佛的身語意無二無別。這些在密法中才能有這種感覺,如果沒有密法的解釋,那根本沒有感覺。“身語意無二無別什麼意思呀?身是身,語是語,意是意”,完全無法理解。如果我們對密法有點懂的話,“哦,身語意無二無別,這個有點味道”。
         所以剛才的問題,先要瞭解身語意無二無別的功能,意的功能什麼樣、語的功能什麼樣,有這樣一個不可思議之處。所謂的語也好、身也好,來源是心。佛,像顯教裡面說的,定中有後得。那密法中說,義光明,心的體性當中佛的一切身語就出現。所以佛的身語完全是在光明心——意的本質裡面,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那種語。
        當然,我們的語言完全不是細的光明心的本質,雖然是從光明心那邊慢慢地發展出來——但是是從髒的(染汙的)光明心那邊慢慢地發展出來的,所以完全沒有能力。我們的聲音和佛的聲音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。你用我們的聲音來推佛的聲音有什麼樣的能力,是完全不可以推的。所以你們先對密法多多瞭解的話,佛的境界才有點可以理解,你們就要多注意這個。如果理解了這個的話,剛才的第一個問題就解釋通了,根本沒有問題的。你第二個問題是?

        同學:仁波切這樣解釋之後,佛的音聲應該不是分別心所推動的能詮聲,那就懂了。

        仁波切:沒有錯。


(二)問題二:菩薩的認定標準
        問:請問,所謂的菩薩一定要是一個具體的聖者顯現嗎?或者我們說某某人是菩薩的再來人——有沒有可能,假設今天有一個凡夫做的行為是菩薩的行為,這也是菩薩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顯現?我們學到,聖者是菩薩位,他一定要透過一個具體的聖者來顯現出來嗎?

        答:你的問題我不是那麼清楚。我先講一下,有可能對你有幫助。我們平常認為的菩薩,有可能是從我們常常聽到的“觀音菩薩、地藏菩薩……”這樣的觀念中出來的。剛剛你說的,有可能像“尊者是觀音菩薩化身出來的”這一類的——我們人間的誰誰是什麼什麼菩薩化身出來,再來到  這個世界度我們。我聽著你問題的背景觀念好像是這兩個的感覺。
        現在我們讀經論,依照經論裡面的菩薩的標準對此怎麼理解?經論裡面講的是非常正確、嚴格、標準的菩薩。首先,所謂的菩薩是什麼?還沒有成佛,五道(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)中到了無學道的時候就成佛了,前面的四個階段——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的修行者就叫菩薩。這是經論裡面講的標準的菩薩。所以先不要想平常觀念裡的“這是菩薩再來”、“那是八大菩薩”,先把什麼是標準的菩薩弄清楚。是前面的四個階段的修行者,就是菩薩;不是,就不是菩薩,這是非常標準的。現在你要用這個標準來評價,你就可以說“他是不是菩薩”。
        那用這個標準,我們就說“觀音菩薩不是菩薩”,“八大菩薩不是菩薩”,這個你要清楚。但是我們平常說“八大菩薩就是菩薩”,實際上八大菩薩是展現為菩薩而已,實際上已經成佛了。觀音菩薩早就成佛了,他不是菩薩。觀音菩薩是佛化做菩薩的樣子,然後我們稱他“觀音菩薩”這個名字,實際上他早就成佛了。所以平常我們觀念裡面“觀音菩薩是菩薩”是完全不對的。但是你不用說“觀音菩薩這個詞不可以用”,沒有關係,這是可以用的,因為他為我們展現出來菩薩的樣子,所以我們也稱他為菩薩,這是正常的。但是他實際上是不是菩薩,那你就以經論的標準來評價。所以八大菩薩都不是菩薩,這要清楚。
        然後,我們說尊者等是菩薩再來渡眾生,那他是菩薩再來還是佛再來?這個可能性都有。佛都是無上的,菩薩有很多等級: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——十地,很多層次,是哪一個層次的菩薩再來?都有可能。但是誰知道?他是資糧道,還是還沒有入資糧道?誰都不知道。可能過去的修行者用神通看到這位是誰誰再來,或者有可能沒有看到,是他亂說的。不管是他看到也好、他亂說也好,他這樣說了、這樣認定了之後,後面很多人跟著這樣稱呼,這就是這麼存在的。是不是真的,誰都不知道的,只是這麼說。真正的標準就是剛才說的,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。我們已經學過《般若八事七十義》,裡面講的資糧道是什麼樣子,加行道是什麼樣子,要以這個為標準。
        比如尊者,他常常說“我有沒有入資糧道啦?”所以,我們認為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,我們這麼安立,但是實際上他真正是什麼樣誰都不知道,是不是?因為他說出來的是他還沒有入資糧道,那他說的是真話還是配合我們而說的,這個不知道,不知道是不是是真的。不管怎樣,這不重要,我們知道真正的標準就可以了。但以這個標準來衡量的時候誰都沒有辦法衡量。
        但自己是最清楚自己的:“我看看經論裡面,我是不是這個?”自己最清楚。那自己清楚了之後,自己是菩薩的時候,要不要跟別人講“我已經是菩薩了”?這個何必呢?你講也沒有什麼意思,沒有必要講。《金剛經》裡面說,自己是羅漢,他不會有“自己是羅漢”的想法。菩薩也一樣,他沒有這種慢心,也沒有想炫耀的心,都沒有的。所以自己說“我是羅漢”或者“我是菩薩”,那就有點有問題了。所以,自己是菩薩的人,他肯定不會說“我是菩薩”的。自己是羅漢,他肯定不會說“我是羅漢”。這些都是一樣的道理。所以,是不是真正的菩薩,就要這麼理解。

        問:那羅漢知道他自己是羅漢嗎?菩薩也知道他自己是菩薩嗎?

        答:那是肯定的。自己有沒有菩提心自己很清楚。比如自己有沒有生氣自己很清楚,一樣的道理。但是人家對你有沒有稱呼菩薩、羅漢,這不重要。實際上你已經斷除煩惱你就是羅漢了。這個肯定是清楚的。
        我們就擔心好像自己早就是菩薩了,只是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是菩薩,應該完全沒有這回事。(師笑)
※好文看不夠,請期待下篇還有精彩問答喔!